——2017海峽兩岸食品健康研討會在晉江召開
本報訊 食品的安全與健康是人們對生活的訴求,也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問題。6月15-18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福建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臺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主辦的2017海峽科技專家論壇分會場——海峽兩岸食品健康研討會在福建省晉江市召開,參會代表近300人,其中來自臺灣高校、科研院所、產業界的代表近40人。
開幕式由福建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福州大學倪莉教授主持。福建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饒平凡教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郭勇副秘書長、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所長呂廷璋教授、聯合國項目事務署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項目主任陳初晴等領導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會議上,來自海峽兩岸的食品科學、營養與健康及醫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通過大會報告、學術研討、參訪企業、經驗交流等一系列形式展開了討論。在前三屆共同探討食品安全危機管理、傳統食品的現代化、食品科學前沿等熱點議題的基礎上,今年以聚焦食品——從安全到健康為主題,以期共促海峽兩岸食品健康產業的大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研究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潘子明、浙江工業大學周立平教授、臺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產品及制程研發中心主任朱燕華、中山大學顧懷宇教授、臺灣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林貞信教授等專家先后就食品從安全到健康的熱點問題做了大會報告。
聚焦食品安全與健康 助力產業升級
本次大會以“食品安全與健康”為目標,在食藥兩用資源與功能食品、紅曲與保健食品、食品加工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對話與溝通,主題豐富,新舊元素激情碰撞,報告內容精彩紛呈。
大會上,陳可冀院士介紹了植物與微生物自然資源的現狀及其保健功能,并深入分析了紅曲、綠茶、銀杏、蒜和葛根等天然資源的諸多功效及制劑開發。他認為,天然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需要“源于自然,科學驗證”,注重效益和安全評估、加強制劑監管才能將天然資源的功效發揮到最大。顧懷宇教授從現代醫療檢測技術角度認識傳統中醫所述經絡為例,分享了他關于“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的對話”的心得體會。孫璐西教授解讀了臺灣保健食品產業界的現況與展望。周立平教授、潘子明教授以及來自產業界的代表分別就紅曲發源地、紅曲在保健功能方面的應用以及紅曲生產的發展歷程做了闡述。80多位紅曲行業專家和企業家還就紅曲產業發展前景進行了專門探討,認為當前不僅需要加強學術與產業的對接力度,更需要兩岸發揮各自優勢,互補不足,共同將傳統紅曲發揚光大。
此外,圍繞食品與安全的主題,專家探討的內容還包括無特定標的分析技術、擠壓技術在食品產業中的應用以及保健食品的開發技術等,將檢測與原料管理及制程技術進行密切聯結,以確保食品安全。
對接國際法規 夯實行業基礎
在本次會議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研究員深入解讀了《國際食品法典》,介紹了在十幾年的參會過程中,中國代表團本著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維護公平食品貿易的原則”的理念,在制定食品相關標準與應用導則以及相關生產規范的討論、協調中的成長歷程及發揮的作用。她認為,法典委員會應該強化國家之間的功能體系,促進法典文件轉化為政府國策;國策要靠管理者來制定,要加強管理層的培訓,同時要探討食品健康與安全標準體系建設,以功能食品的應用及進展為前提,以服務健康中國為目標,保證民眾健康,同時促進兩岸食品健康產業的共同發展。她認為,這是食品科技界的專家學者對中國夢偉大目標的積極響應,是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對食品科技創新方面的新理念、新設計的重要體現。
加強閩臺交流 推動食品健康新發展
全天十余場的專家報告開啟了食品從安全到健康研究的新思路,參會代表就全場報告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對報告所涉及的問題各抒己見,充分挖掘了海峽兩岸學會團體的資源,借助海峽科技專家論壇,加強了兩岸的聯系與合作,推動了中華美食現代化、加快兩岸食品產業的發展及與健康產業的融合。
食品工業是保障民生的基礎性產業,現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海峽兩岸食品科技界的專家學者與企業界的朋友們齊聚一堂、深入交流,讓海峽兩岸同行有了一個真實觀察、理解和客觀評價海峽兩岸食品安全與健康的視角;對帶動保健食品多元化健康發展及其應用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閩臺兩岸有相同的飲食文化傳統,共謀發展、運用高新技術開啟功能性食品的新進展,推動海峽兩岸食品向現代化方向蓬勃發展是兩岸共同企盼。海峽兩岸食品健康研討會為兩岸食品行業政產學研人士提供了有效溝通平臺。
本次會議為即將在福州舉辦的2018年東方紅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預熱,大家共同期盼明年的會議能成為紅曲產業新發展的起點,突破瓶頸,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加強對紅曲相關產業、知識的推廣力度,推動學術研究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